在五彩缤纷的世界里,我们总会记得或不经意间只看到了两种色彩,一曰:“黑”,一曰:“白”,常见于中国文学中的词汇,如“白纸黑字”,“非黑及白”;中国传统道教文化中,也有“黑白阴阳鱼”的出现,太狭隘了,狭隘到人们的思想也如出一辙!
“人之初,性本善”这一句出自南宋先贤王应麟的《三字经》开篇,也是今天人们一辈辈口口相传的经典著作了,也恐怕一种狭隘的思维吧,是一种看似完美的近乎普适真理而实则为“善恶”之分的思维陷阱。
这种陷阱提供了一个普适的划分方法,将世界上的人分“善恶”,我们很自然给人带上了标签:她是个善人,他是个恶人。大同小异地,我们还给人贴上了“美丑”、“贫富”等看似准确的标签,就好似我们认识世界的色彩,只常常想到“黑”和“白”,而忽视了这个世上还有着赤橙黄绿青蓝紫。
德国哲学家布莱尼茨曾说过:“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何况人乎,简单的把任何事物,归结为对立的两个方面,本身就忽略了个体的差异,人上一百,五颜六色,人上一千,样样都全。这让我想到了,美国的心理学家作的实验。上世纪70年代,美国的心理学家甄选了十多名大学生,分别分为了囚犯组和看守组两组,看守组的学生人戏太深,导致人性中权力欲被激发,去虐待了囚犯组的学生,囚犯组的学生反抗,看守组的学生则真枪实弹地镇压,实行了惨无人道的手段。由此看来,好人和恶人的界限也不再那么分明篮球,好人可以随时变成坏人,当然,坏人也可以变成好人。
看到过这样一个监控视频,在孟买的郊外街道上,警察抓住了一个偷东西的小贼,在给他戴上手铐后,警察突然被嘴里的口香糖给噎住了,小贼看了示意警察给他钥匙解开手铐,他自己拿着钥匙解开手铐后,用了海姆立克解救法成功解救了警察,自己又重新戴上手铐。他没有选择解开手铐后扬长而去,他也没有义务去救那个警察。你能因此说这个小偷是好人?是恶人?你能因此说学生就恶人?是好人?未必吧。
再恶的人也有他可爱的一面,再好的人也都有可恶的地方,人不以善恶为分,把人划分为善和恶是多么庸俗且直白,让那些充满着“善恶”、“美丑”、“贫富”之类的二元划分通通扔掉,世界不仅有黑白,有赤橙黄绿青蓝紫,还有许许多多的渐变色,跨越“黑白”,拥抱“多彩”,于高下立判中瞥见世间繁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