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儿时的牙牙学语到站现在在校园“激扬文字”,我们的生活处处离不开语言,语言亦无处不在。鸟语花香是生活的语言,“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是诠释生命的语言,西方的《时光简史》、中国的论语是传递文明的语言。
语言不仅只是单薄的声音,还具有极富力量的内涵,正如材料给我们的启示——语言可以表现生活,可以诠释生命,最重要的是语言可以传递人类流传了千年的文明,让今天的我们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
语言,表现丰富多彩的生活。散发的香气是花的蜜语,林中的鸣啼是鸟儿的真言。“莫黄莫割”是布谷鸟的语言,农人们从布谷口中听到了催麦快熟的美好祝愿。“行不得也哥哥”是鹧鸪的语言,游子们从鹧鸪口中听到了亲人对离别的惆怅伤感。从这些美丽的语言之中,我们也品味到生活的美好。
语言,诠释各种各样的生命。明明刚刚还是晴空万里,下一秒却狂风暴雨,同行人的抱怨声不绝于耳,一位诗人却十分淡定。他大笔一挥写下“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他就是大诗豪苏轼。这句豪放不羁的词背后蕴藏着他对人生的理解——生平经历无数波折风雨,酿成了一句智慧之言。苏轼的语言是对自己豁达人生的诠释。而将目光投向现在,“团结一条心,石头变成金。”,是华为人对一个企业生命的诠释。“共商共建共享”是中国人对一个乐于分享的国家的生命的诠释。从这些智慧的语言之中,我们也能阅读出生命的智慧,从而更好的解读自己的人生。
语言,传递积累千年的文明。如今,我们常说常用的杠杆定律,其实两千多年前就已经被阿基米德提出。如今它被应用到了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阿基米德的那句“给我一个支点,我能翘起整个地球”的豪言壮语也为今人传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诗经像流动的音律,若是没有语言,怎么能传递到今天;“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孔子等人的智慧像明媚的光,离开了语言之烛的支撑,怎么能流传至今、启发今人;“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千古风流人物的诗词歌赋与智慧箴言像世中百味,离开了语言之盒的载体,怕也只能被大浪淘尽。语言是一艘船,载着几千年来的人类智慧从淘尽了有限人生的时光之河中偷渡,即让我们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也给予了我们把人类文明之路开拓的更远的工具。
而今,生活在新时代的我们能够学习几千年来流传的人类智慧,是因为语言之舟的承载。从语言中我们能品味生活的美好,从语言中我们能更好的认识自己,人生生命,从语言中我们能继承古人创造的光辉灿烂的文明。而在这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时代,我们也应乘语言之舟,艰苦奋斗,驶向更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