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脚下的土地,有着960万平方千米的广袤,有着上下5000年的悠久。
我听说过她以前的模样,有唐尧虞舜的清明,有贞观开元的繁华,有安史靖康的战乱,有甲午戊戌的铁血,有武昌南昌的振臂高呼,有立党建国的举国欢腾;我立足于她璀璨的现在,是蛟龙探海,是嫦娥奔月,是天眼怒睁,是太湖神威,是5G驰速。
但无论何时,无论在哪个节点上,永远都有这么一群人的身影——青年
(有鲜衣怒马、在陇头明月下昂首高吟“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曹植,有素衣青丝、在城前刑场之上低头弹奏《广陵散》的嵇康,)有嘴角淌着鲜血,但仍高举横幅的刘和珍君,有秉烛夜耕、兀兀编刊《新青年》的陈独秀,有步伐铿锵、头颅高昂的五四青年们。世事重峦叠嶂,他们栉风沐雨,步步走穿。
青年之于人生,是一段红日初升、乳虎啸谷的年华;青年之于国家,是“敢叫日月换新天”、奋勇趋前的先锋;青年之于时代,是继承者、更是开拓者,是扎营者、更是攀登者。
“沧海桑田须臾改,节物风光不相待。”我们从石库门走到了天安门,从兴业路走到了复兴路,从卢沟桥走到了港珠澳大桥,虽已取得阶段性胜利,但岁月还未静好,问题仍在涌现。
小到青年近视率不断攀升,只注重“键盘交往”、不注重“现实连接”,丧文化风潮在青年中盛行;大到国际形势波谲云诡,中美关系空前承压,出口经济屡遭堵截……时代留给青年回答的问题还有太多太多。
正如老电影《风声》中的一句台词,“我辈只能奋不顾身”,这句话里充满了青年对祖国的主场感和建设感。正如一明朝书生,将《道德经》“我有三宝”中的“三为不敢为天下先”,改写成“敢为天下先”,一扫原文出世退避之意,以入世的豪情和昂扬,书写了对国家和时代的责任。
“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风声”。前之青年将这个盛世交给我们就翩然退场,这个时代是我们的舞台,每一角天空,每一个寸土地,都该有我们青年奋斗的身影。是女排冠军朱婷的绝地扣杀,是耶鲁村官秦玥飞的挨家走访,是塞罕坝的青年育林人的变沙成林,是故宫的年轻古董修复师的敲打缝补,是中印边界上那一道由军绿色的背影在和平与战火之间建起的长城,是灯火通明的雷神山上一面由洁白的身影在生命和死神之间筑起的铜墙铁壁……
固然盛世如光子闪耀,但也有黑子如晦。时代总有缺憾,但长叹在喉,不如长缨在手;为事皆有难易,但趋利避害,不如舍生取义。
少年何妨梦摘星,敢挽桑弓射玉衡。莫道今朝精卫少,且邀他日看海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