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何时起,人与人的关系冷淡?从何时起,生活如此劳累痛苦,人们在成长中逐渐丢失了淳朴的自我,人们需要回归纯真美好的人性需被唤醒。在读了社戏后,我由衷感慨。
社戏讲述了我幼年于平桥村的快乐经历。分明是轻松的童年过往,却有一句话令人倍感沉重:“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也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真的吃不到好逗,看不到好戏吗?我认为并不如此。其真正不可再寻的是童年那种淳朴的人际关系啊。
现在的人们,之所以不再单纯,是因为欺骗太多;之所以每日郁郁,枯燥单调,是因为只思考自己的快乐;之所以觉得什么都比不上别人。是因为想要的太多,回归淳朴,才有生活的轻松。
东晋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所展露的就是这种淳朴的人际关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桃花源中人,自身生活和谐融洽,无辈分等级,以最纯真的态度对待身边的人。甚至于渔人这个不知底细的外人,他们也都热情以待,毫不怀疑,故而他们的生活轻松自在,这是回归淳朴的人际。
回归淳朴,其实是个从古到今皆持续的话题,《傅雷家书》中,傅雷同样不断告诫儿子,待人要真诚,要用行动表现自己的善意。瞧!就是傅雷这样的教育家,也肯定了淳朴人性的重要。
鲁迅的另一篇小说故乡中《少年闰土》与我曾是最好的朋友,无疑这是极纯朴即纯粹的友情。可惜长大以后两人地位悬殊,闰土的精神气不复,被劳碌折磨的他不再是闰土。少年的欢喜淳朴消逝。
我们现在又何尝不如此?邻里之间别谈互帮互助,人人防别人就像防贼,住对门的也可以做一辈子的陌生人,稍有异动就打起警惕,可悲至极,却又无可奈何。人与人之间的淳朴关系变得冷漠,逐渐变质。这就是当今社会现状。
曾经衣服掉落楼下人家的阳台,便敲门去取。结果人家劈头盖脸就是,我不认识你,你要做什么?更是不允许我去取衣,而自己取来给我,似乎只要踏入便是抢劫,偷窃。这时候便格外渴慕桃源中的淳朴。
《三字经》有云,人之初,性本善。每个人都应该是纯粹的。人与人应该是淳朴的,而不应有如此多的猜忌和怀疑,人们被社会的纸醉金迷晃了一眼。被生活的柴米油盐去了情,不再淳朴,不再快乐,就如社戏中的一样。有过快乐的记忆,但这种淳朴却一去不返。
由此来看,想要生活轻松,人与人间有人性的真善美,必须回归淳朴。回归最本一的我们。以一颗淳朴的心面对世界,世界将还赠以淳朴。